在擁有漫長歷史的潮汕工夫茶歷史中,潮州手拉壺之于鳳凰單叢,似乎有著宿命的綁定。坯薄、身小、耳細、口秀,內化于心,外化于形。所謂“圓非一相”,這說的就是傳統的潮州手拉朱泥壺。而至于“膠己人”而言,鳳凰單叢與潮州手拉壺,早已打上“絕佳搭配組合”的烙印。甚至,在老一輩潮州人心中,“泡單叢最好喝的還是用潮汕手拉壺,集香,升溫快,更能把茶滋味的渾厚感泡出來?!?/p>
“以器引茶”,詮釋一泡茶的特質
事實上,作為因茶而生的潮州手拉壺,與其他眾多器物一般,都是生而為茶服務。器物對茶的影響,最終還是以人的味覺、嗅覺、視覺等感官為主導。借助不同茶器,能夠讓我們對一泡茶產生更多的理解。
這次,我們為了辯證單叢與不同器物的適配性,做了一場關于“以器引茶”的實驗。在屏蔽了水、茶、人、泡茶方法等影響維度,單純在器物中尋找,尋找更細致地體驗一杯單叢茶湯的可能。
這是一場關于單叢適配性的實驗
一般而言,作為茶桌上最常見的兩大主流泡茶器,蓋碗與紫砂都有一定的包容性。蓋碗釉面的密度大,而朱泥作為頂級紫砂具有一定的透氣性。此次,為了驗證單叢與潮州手拉壺的適配性,我們便分別運用白瓷蓋碗和潮州朱泥手拉壺兩種泡茶器。在嘗試相同茶水比、泡茶水溫條件、浸泡時間及沖泡方式下,到底運用哪種器更能將單叢的特質凸顯出現。
另一邊,為了達到較為公平的呈現,我們分別選擇了白葉單叢(濃香)、鳳凰單叢·鴨屎香(清香)及鳳凰單叢·東方紅三款不同茶葉,進行實驗嘗試。在此過程中,我們刻意讓參與實驗的小伙伴們進行了盲品。即在同一款茶,不同器具的對沖上,以事先不告知茶品與泡茶器的前提下,讓品飲者自行評判香氣、口感的喜好。
潮州朱泥壺相比蓋碗,愉悅度更甚
對沖實驗結果如下
白葉單叢茶(濃香):一款特殊品種的演繹,茶湯稠滑軟糯,蜜韻扎實。
瓷質蓋碗沖泡:與潮州朱泥壺相比,蓋碗沖泡后水含香明顯,甜度更高,聞蓋香氣張揚。但在湯質厚度和飽滿度上略有欠缺,且澀度較為明顯。
潮州朱泥水平壺沖泡:相比于蓋碗沖泡,其香與水的融合度更好。茶湯湯質更為稠滑飽滿,蜜味濃,整體協調度更高,回甘留香會突出。焙火的火工香會較弱。
鳳凰單叢·鴨屎香(清香):延續了傳統工藝制作而成,耗時一年,通過三次烘焙讓茶葉品質穩定成熟。其中,拼配的少量烏崠老叢水仙,令茶湯韻味凸顯,飽滿柔滑。
瓷質蓋碗沖泡:較為明顯的是,香氣格外高爽外露。水含香及口腔留香明顯,口感更為爽快帶勁。但不足之處在于,澀度也較為明顯。
潮州朱泥水平壺沖泡:與蓋碗不同的是,手拉壺沖泡澀度不明顯,湯質顯得更為厚滑。溫嗅時,香氣更通透、豐富舒適。
鳳凰單叢·東方紅:這是一款有一定年份的單叢,采用傳統工藝炭焙而成。以數款陳年東方紅單叢混拼,再輔以鳳凰老叢拼配而成。茶湯滋味更顯協調、飽滿渾厚。
瓷質蓋碗沖泡:滋味潤滑較為飽滿,但是稠感不明顯。茶湯甜度顯,喝完后口腔內回香突出。湯內的花香氣更容易被捕捉到,但也伴隨其他香,略有澀感。
潮州朱泥水平壺沖泡:整體湯厚滑飽滿,湯感更稠糯,水含香豐富,有澀但不突兀。整體協調感更好,回味的香甜更為迅速。溫嗅葉底香,香氣通透愉悅。
總體而言,這三款茶分別的沖泡表現和區別基本較為明顯:
蓋碗沖泡單叢茶,香氣聞起來更為外放,湯內的水含香更清晰。不過茶湯的澀感也會相對比較明顯。而水平壺沖泡單叢茶,茶湯的厚度能夠明顯地增強,使茶湯更為稠厚,茶湯顯得更軟。并且,對澀度有一定的收斂作用。
另外,有趣的是在盲品過程中,哪怕是口感并不算敏銳之人,也能在一杯之后指出那杯最愛。而絕大部分的指向都在這里,不論是哪類品種、年份、香型的單叢,在潮州紅泥手拉壺的呈現下,更加令人有愉悅之感。當告知其實這是由不同茶器沖泡的同一款茶時,可見品飲者臉上分明有驚艷炸開。
事實上,在相同茶水比、水溫和浸泡時間的情況下,朱泥手拉壺所沖泡出來的茶更醇厚有力,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茶性。這與潮州朱泥壺保溫強,散熱慢,能夠幫助單叢茶葉釋放出溶出物,使之更加醇厚,密不可分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想體驗茶湯香甜,白瓷蓋碗可以捕捉更多;而朱泥手拉壺因材質特殊,沖泡出的茶更顯醇厚,回味上也會有更特殊與驚喜的表現。最終的選擇,還是要以個人喜好和習慣而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