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安瓜片,漢族傳統名茶,中國十大名茶之一,簡稱瓜片,產自安徽省六安一帶。唐稱“廬州六安茶”,為名茶;明始稱“六安瓜片”,為上品、極品茶;清為朝廷貢茶。
六安瓜片,為綠茶特種茶類。采自當地特有品種,經扳片、剔去嫩芽及茶梗,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?!傲补掀本哂杏凭玫臍v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。
在世界所有茶葉中,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,由單片生葉制成。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,且無青草味;梗在制作過程中已木質化,剔除后,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,香而不澀。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內采摘,采摘時取二、三葉,求“壯”不求“嫩”。
2010年,六安瓜片走進中國上海世博會,成為中國世博會十大名茶之一。六安瓜片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,成為茶人的新寵。
六安瓜片外形,似瓜子形的單片,自然平展,葉緣微翹,色澤寶綠,大小勻整,不含芽尖、茶梗,清香高爽,滋味鮮醇回甘,湯色清澈透亮,葉底綠嫩明亮。過去根據采制季節,分成三個品種:谷雨前提采的稱“提片”,品質最優;其后采制的大宗產品稱“瓜片”;進入梅雨季節,茶葉稍微粗老,品質一般,這段時期采制的稱為“梅片”。當前“齊山瓜片”分1-3等,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級8等。
“六安瓜片”馳名古今中外,還得惠于其獨特的產地、工藝和品質優勢。主產地是革命老區原金寨縣和裕安區兩地處大別山北麓。其中以蝙蝠洞茶場產的瓜片最為正宗,可謂是瓜片中的極品。
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,多年來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,略有所獲。較為可信的傳說有二:
一是說,1905年前后,六安茶行一評茶師,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,剔除梗樸,作為新產品應市,獲得成功。信息不脛而走,金寨麻埠的茶行,聞風而動,雇用茶工,如法采制,并起名“封翅”(意為峰翅)。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,在齊頭山的后沖,把采回的鮮葉剔除梗芽,并將嫩葉、老葉分開炒制,結果成茶的色、香、味、形均使“峰翅”相形見絀。于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,紛紛仿制。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,逐稱“瓜子片”,以后即叫成了“瓜片”。
二是說,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,與袁世凱是親戚,祝家常以土產孝敬。袁飲茶成癖,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。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、菊花茶、毛尖等,均不能使袁滿意。1905年前后,祝家為取悅于袁,不惜工本,在后沖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,專揀春茶的第1-2片嫩葉,用小帚精心炒制,炭火烘焙,所制新茶形質俱麗,獲得袁的贊賞。此時,瓜片脫穎而出,色、香、味、形別具一格,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,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名茶。